交通事故保全證據的重要性為何?肇事因素如何判斷?

17 Mar, 2025

問題摘要:

由於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伴隨著高度的緊張與混亂,當事人可能無法立即做出最佳決策,因此解基本的事故處理程序至關重要。當事人應確保在事故發生後,立即記錄現場情況,例如拍攝事故現場、記錄對方車牌號碼、聯繫警方,並確保所有相關文件(如醫療紀錄、修車報價單等)都能完整保存。交通事故的鑑定與覆議程序對於肇事責任的判定至關重要,它不僅影響民事賠償與刑事責任,也關係到當事人的權益保障。透過科學化的分析與標準化的作業流程,能夠確保事故的公平處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當事人在遇到交通事故時,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法律資源,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並透過合法管道解決糾紛,確保道路交通的安全與公平。

律師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交通事故處理過程中,當事人必須解每個步驟對於自身權益的影響。例如,警察的事故報告往往會影響法院對於肇事責任的認定,保險公司也會這些報告來決定理賠金額。因此,無論是肇事方還是受害方,都應該積極參與事故處理程序,並確保所有關鍵證據都被完整保存。此外,若當事人對事故鑑定結果有所異議,也可依法提出覆議申請,請求重新調查。這在許多涉及重大財損或人身傷害的事故中,特別重要,因為一旦過失比例確定,將直接影響民事賠償與刑事責任的範圍。
 
車禍發生後,當事人通常會第一時間聯絡警方到場進行勘察、取證、詢問與製作筆錄,而警方在完成這些程序後,會製作一份《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這份文件包含現場的客觀紀錄,並由警方依據當下的調查結果,初步分析肇事原因與違規事項,然而,這份初判表僅為參考性質,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因為其內容並非由專業的交通事故鑑定人員進行分析,因此若當事人對於初判表的結果有所疑慮,或是在後續民事、刑事訴訟中需要更具說服力的證據,則可申請車禍鑑定,以獲得更專業、詳盡的分析報告。
 
車禍鑑定與初判表的主要差異,在於是否由專業人士進行判斷,初判表是由警方依據現場蒐證的資料所製作,內容較為概括,且警方並無專業的交通事故鑑定背景,因此其分析結果僅供參考,而車禍鑑定則是由監理站所屬的車禍鑑定委員會負責,鑑定人員包含律師、教授、交通專家與資深警察,透過更嚴謹的專業分析來判斷肇事責任,因此,車禍鑑定報告的公信力遠高於初判表,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也更傾向採信鑑定報告作為裁判依據。
 
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5項授證訂立《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其第9條,警察機關接獲交通事故通報後,應迅速處理,包括記錄報案時間、詢問報案人身份、事故發生時地、傷亡狀況、有無救護措施及現場概況等,並立即派員前往事故現場,負責救護、支援及必要的通報聯絡。若現場需要變動,警方應在變動前標繪事故現場並進行攝影存證。此外,警方應在完成勘查與蒐證後,將屍體移置適當地點並通知家屬,必要時報請檢察官相驗。警方亦需會同相關人員清點死傷者的行李與財物,進行簽封暫時保管,並通知家屬領回。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0條進一步規定,警方對事故現場的勘查與蒐證須涵蓋事故地點、交通狀況、地面痕跡與散落物情形、駕駛人的身心狀況、人車損傷痕跡、事故發生過程、監視器影像及其他科學儀器記錄等資訊。這些勘查與蒐證工作應儘可能讓事故當事人及證人在場說明,並透過現場圖、草圖或攝影錄影等方式詳實記錄,作為交通事故調查紀錄的依據。若當事人當場無法完成調查紀錄,應於事故發生或事發原因消失後七日內補製。此外,若事故當事人的陳述內容需進一步查證,警方有權通知車輛所有人、當事人或相關人員到場說明。
 
交通事故的發生通常伴隨「過失比例」的爭議,而肇事責任的判斷涉及專業鑑定技術,並需依據現場跡證進行分析。跡證的完整性直接影響事故責任的釐清,充足的證據將有助於確定事故責任,減少爭議。對於受害方而言,確保肇事者的責任被明確認定,有助於後續民事求償及刑事訴訟的進行。交通事故的鑑定報告不僅影響民、刑事責任的認定,也關係到保險理賠的處理,因此無論是肇事者還是受害者,都應確保證據的妥善保留,以利於後續訴訟或和解協商。
 
肇事責任的釐清極為重要,因為交通事故往往導致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無論是肇事方還是被害方,都需要確認事故發生的真正原因,以保障自身權益。駕駛人往往認為自己無過失,但透過交通事故鑑定,才能確定事故責任的歸屬,以確保事故中死傷者的權益獲得適當保障。因此,無論是在事故現場還是後續的法律程序中,當事人都應積極配合調查,並妥善保全相關證據,以確保自身權益不受損害。
 
車禍通常涉及過失比例的認定,肇事責任的判斷不僅需要法律依據,還需要專業鑑定技術的支持。而事故鑑定往往依賴現場跡證的分析,提供的證據越完整,結果就越精確,也更有助於釐清雙方當事人的責任。肇事鑑定不僅影響責任歸屬,還可能影響後續民事賠償與刑事責任的成立。交通事故經常伴隨人員傷亡和財物毀損,無論是駕駛人、行人或其他受害者,釐清事故原因與過失比例都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重要步驟。駕駛人往往認為自己沒有過失,但事實上,許多事故發生的關鍵細節並非當事人單方面能夠判斷,而必須透過客觀的調查鑑定來確認責任歸屬,以確保受害者的權利並維護公平性。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3條,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可以在特定時間內向警察機關申請閱覽或取得相關資料。具體來說,事故當場即可申請提供「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登記聯單」;事故發生後七日可申請閱覽或取得「現場圖」與「現場照片」;事故發生三十日後則可申請「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然而,這些資料的閱覽必須在警察機關的辦公場所內進行,不得攜出、塗改、刪改,並且警察機關可提供複印或備份的方式來提供現場照片。申請人需自行負擔申請提供資料的相關費用。這些規定的存在,確保交通事故的處理能夠透明化,並讓當事人可以依法取得關鍵證據,以便後續的法律程序。
 
如果當事人對初判表結果不滿意,且案件尚未進入司法審理程序,便可於事故發生後六個月內向監理站申請車禍鑑定,然而,若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則須由法官囑託監理機關進行鑑定,而無法自行申請,因此,當事人在決定是否申請車禍鑑定時,需先確認自身是否符合資格。
 
由於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伴隨著高度的緊張與混亂,當事人可能無法立即做出最佳決策,因此解基本的事故處理程序至關重要。當事人應確保在事故發生後,立即記錄現場情況,例如拍攝事故現場、記錄對方車牌號碼、聯繫警方,並確保所有相關文件(如醫療紀錄、修車報價單等)都能完整保存,以利於後續的索賠與法律處理。透過正確的應對方式,不僅能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也能讓交通事故的處理更加順利,減少不必要的爭議與法律糾紛。
 
再者,車禍通常有過失比例的問題,肇事責任的判斷,涉及專業鑑定技術,而鑑定有賴現場跡證的分析,能提供的跡證越充足,所得到的結果越明確,也有利於雙方當事人過失責任的釐清。肇事鑑定釐清責任歸屬交通事故經常發生人員傷亡、財物毀損結果,不論撞人或被撞,或是因其他事故造成死傷,駕駛人究竟有無過失,對於民、刑事責任成立要件判斷,具有關鍵地位。駕駛人對於交通事故發生,經常自認並無過失,為釐清責任,並確保車禍中遭受死傷一方的權益,幾乎都有確認事故發生原因必要。
 
駕駛人現實上究竟有無過失,肇事原因如何,往往需要經過調查鑑定,否則根本無從認定駕駛人應否負起過失責任。交通事故發生時,當事人應立即通知警方至肇事現場處理,一方面取得判斷肇事責任歸屬的基礎資料,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某些保險公司以肇事責任無法釐清為由拒絕理賠。經由警察現場處理後,有關跡證會送至當地警察局做分析、資料整理、查詢等工作,待其結果出爐,雙方當事人可以大致解肇事原因及責任歸屬。
 
交通事故發生後,肇事責任的認定涉及專業鑑定,而公路法第67條第2項規定「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及覆議作業辦法」,其中明確規範鑑定與覆議的程序及標準。這些規範對於肇事責任的釐清至關重要,影響後續的民事求償與刑事責任追究,因此無論是當事人、司法機關或保險公司,都會參考相關鑑定意見來處理事故後的責任問題。
 
車輛行車事故鑑定及覆議作業辦法辦法第8條,鑑定意見書需包含囑託(申請)者、當事人、一般狀況、肇事經過、肇事分析(如駕駛行為、佐證資料、路權歸屬、法規依據)及鑑定意見等內容。其中,肇事分析部分是最關鍵的環節,因為它決定事故中雙方的過失比例與責任歸屬。該辦法明確指出,若雙方當事人僅一方有過失,則應標示為「肇事原因」,而無過失的一方則標註為「無肇事因素」。若雙方均有過失且程度相同,則標示為「同為肇事原因」。但如果雙方的過失程度不同,則較重的一方標示為「肇事主因」,較輕的一方標示為「肇事次因」。這樣的分類方式有助於公平分配責任,也為後續的賠償與法律程序提供清楚的依據。
 
然而,鑑定報告並非絕對,當事人若對鑑定意見有異議,可依照該辦法第15條提出覆議申請。覆議程序與原始鑑定相似,覆議意見書亦須包含當事人資訊、事故經過、肇事分析等,並按照相同的標準來區分肇事主因與次因。如果覆議結果仍無法達成決議,則可將分析意見提供給囑託的司法機關或申請人參考,並副知原鑑定單位。對於由司法機關囑託的案件,檢察官或法官可書面要求不副知當事人與相關人士,以確保案件調查的公正性。
 
鑑定與覆議程序的設計目的,在於確保肇事責任的公平判定,並透過科學的方式來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例如,在某些車禍案件中,當事人可能因為驚嚇或記憶模糊,而無法準確描述事故經過,這時候透過現場跡證、監視器影像、車輛行車記錄器等客觀證據進行分析,就能有效還原真相,避免純粹依賴當事人主觀陳述而導致不公的判定。此外,鑑定結果還可用於法院審理、保險理賠及調解和解等不同用途,確保交通事故處理過程的透明性與公正性。
 
在實際操作中,許多當事人並不解鑑定與覆議的重要性,往往在收到初步鑑定結果後便直接接受,殊不知這可能影響自身的權益。因此,若當事人對鑑定結果有疑慮,應立即提出覆議,並蒐集更多相關證據,例如找尋目擊證人、行車記錄器畫面、請專業律師協助等,以增加覆議成功的機率。尤其在涉及重大傷亡或高額賠償的案件中,一次不合理的鑑定可能導致當事人需承擔過重的責任,因此,熟悉相關法規與程序,並積極行使自身權利,是每位駕駛人應具備的法律常識。
-事故-車禍-交通事故-肇事原因及路權-車禍鑑定
(相關法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公路法第67條)

瀏覽次數: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