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傷亡被撞 可以求償多少?
問題摘要:
人身傷亡案件的賠償計算極為複雜,需要完整的醫療紀錄、收入證明、家屬關係與扶養義務證明、殯葬費用收據等證據資料,並結合醫療鑑定與經濟分析來推算損害總額,律師在協助被害人請求賠償時,會針對每一項損害逐項計算並提出具體金額,必要時聲請法院委託專業鑑定機構評估勞動能力損失與未來扶養費需求,以爭取最大化的賠償結果。從實務經驗觀察,永久性傷害與死亡案件,若被害人原本具有穩定且高收入工作,並且扶養多名家屬,總賠償金額可能達到數百萬元乃至千萬元以上,而輕傷案件則因損害範圍有限,賠償額度相對較低,這也是事故處理與求償談判中最具爭議的焦點之一,因此在遇到人身傷亡事故時,及時保存證據、完整紀錄醫療過程與經濟損失,並尋求專業法律協助,是確保合理求償的關鍵。
律師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在人身傷亡交通事故或其他侵權行為中,被害人或其家屬能夠請求的賠償金額,必須依據損害賠償的法律規範、損害的類型、被害人及其家庭狀況、加害人的責任比例等多重因素來綜合判斷。依我國民法第192條、第193條、第195條等規定,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康、自由、名譽或隱私權者,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其中涉及人身傷亡時,賠償名目可分為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兩大類,前者包括醫療費用、工作損失、扶養費、喪葬費、長期照護費用等,後者則為精神慰撫金。
依事故結果不同,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受傷後經治療可完全康復,此類案件的賠償通常以醫療費用與短期的工作損失為主,精神慰撫金數額相對較低,實務上輕傷案件慰撫金大多落在新台幣一千元至五千元上下,甚至可能因舉證不足而無法獲得。
第二種是造成永久性傷害,例如肢體截肢、視聽覺喪失、癱瘓、重大顏面毀損等,因對生活能力與工作能力造成長期或終身影響,賠償數額往往最高,除了一次性的醫療與復健費用,還需計算未來數十年的工作收入損失與長期照護支出,精神慰撫金在此類案件中通常可達數十萬元甚至百萬元以上;第三種是死亡,死亡案件的財產上損害包括急救與醫療費、殯葬費以及被害人生前對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時,未來扶養費的總額,精神慰撫金則由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依法得請求者請求,金額視雙方身份、地位、職業、教育程度、經濟狀況、事故情節及社會觀感等斟酌核定(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511號判決參照)。
醫療賠償方面,必須包含事故後為治療、復健、復原而支出的各項必要費用,依據診斷證明、醫療收據、復健治療單據等計算,直到受害人康復為止,若為長期臥床或依賴醫療器材維生的傷殘者,則醫療費賠償期間可以延續至死亡時止。
工作損失的計算,原則上以被害人事故前的固定收入為基礎,乘以療養期間的月數,若療養期間內部分工作能力仍可行使,則按比例減少,例如月薪三萬元、完全休養三個月者,工作損失即為三萬乘以三等於九萬元,若因事故導致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則需計算至法定退休年齡,假設受害人三十歲時全殘,距離六十五歲退休尚有三十五年,每年收入三十六萬元,三十六萬元乘三十五年即為一千二百六十萬元,實務上再依通貨膨脹率、就業市場狀況等折算現值後核定賠償額,這也是為何在重大車禍案件中,造成對方全殘的賠償金額極為龐大。
扶養費的部分,依民法第192條第2項規定,被害人對第三人負有法定扶養義務時,加害人對該第三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例如被害人有未成年子女、年邁父母或其他依法需扶養的親屬,因事故死亡或重殘而無法履行扶養義務時,扶養費需計算至子女成年(通常至二十歲)或父母之平均餘命,金額可依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每人每年平均消費支出額作基礎,再依個案生活水平、通貨膨脹率等調整(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88年度上國字第4號判決即採此標準)。
喪葬費則屬於死亡案件中的必然支出,依民法第192條第1項明文,應由加害人負擔,實務上通常以合理且必要的殯葬費用為限,包括遺體處理、告別式、墓地或塔位費用等,若家屬舉辦過於奢華的葬禮,超過社會通常程度的部分,法院可能不予全額支持。精神慰撫金作為非財產上損害的補償,其數額沒有固定公式,而是由法院依職權斟酌多項因素核定,包括受害人及加害人的社會地位、職業、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傷害程度、事故經過、雙方互動情況等,並參考社會通念與類似案件判決標準,永久性傷害與死亡的慰撫金通常高於輕傷案件。
實務上死亡案件的慰撫金,近年在重大過失或惡性案件中,法院判給配偶或直系血親各自數十萬元至百萬元不等,甚至合計數百萬元。除上述主要項目外,部分案件還可能出現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的賠償,例如事故導致被害人需改裝住宅以適應輪椅通行、聘請長期看護、購置護理床、復健設備等,這些均可依據民法第193條第1項請求賠償。此外,在計算總額時,還需考慮過失相抵與保險理賠的影響,若被害人對事故發生有部分過失(如未依規定使用安全設備、違規行為等),法院會依民法第217條減少賠償金額;若被害人已從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商業車險、勞保職災給付或其他保險獲得補償,加害人可依民法第193條第2項請求抵充,但須注意不同法律關係的給付性質與是否屬於可抵充範圍。
-事故-事故賠償項目及項目-損害賠償項目-
瀏覽次數: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