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如何認定為通勤災害?

24 Sep, 2025

問題摘要:

實務上在審查通勤災害時,會以「時間」、「地點」、「路徑」三大面向作為核心判斷標準。時間上,必須吻合上下班或公出的合理範圍,並能以證據支持;地點上,必須位於合理必經路徑之中;路徑上,若有繞道,必須符合例行性或必要性,並提出合理解釋。任何一個環節不符合,都可能導致理賠遭拒。對勞工而言,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本已是一種不幸,若再因為文件填寫不全或證據不足而失去保障,無疑是二度傷害。因此,事前熟悉的審查要點,事後立即蒐集證據、完整填寫文件,才是確保自身權益的最佳做法。

 

律師回答:

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是否能認定為通勤災害,實務上涉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27條所授權訂定之「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及相關申請程序,核心在於是否符合職業傷害的法律要件與審查基準。依準則第3條,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受傷或遭受動植物危害者,均屬職業傷害;第4條則明定被保險人於適當時間,自日常居住處往返勞動場所,或因兼職往返不同工作地點途中發生事故而致傷害者,亦視為職業傷害。換言之,只要勞工在合理通勤的範圍與時間內遭遇事故,即可認定為通勤災害;同條並涵蓋在學學生及建教合作學生於學校與工作場所間通勤的情況。進一步而言,第9條規範出差或臨時出勤途中合理途徑之事故亦屬職業傷害,第10條則包含雇主或團體指派參與訓練、競賽或活動期間發生事故的狀況。

 

審核時格外重視「勞工保險被保險人上下班、公出途中發生事故而致傷害證明書」的內容,其中數個要點為是否核發給付的關鍵。

 

其一所要求的發生事故當日被保險人應工作起訖時間,看似簡單卻往往是審查通勤災害認定的首要關鍵。因為或其他審查機關在判斷是否屬於職業災害時,必須確認事故發生的時段是否與勞工當日實際上下班時間吻合。如果申請人未能正確填寫起訖時間,或是時間與事故點存在不合理差距,就可能直接被認定不符合法定要件,導致給付遭拒。尤其對於加班、彈性工時或排班制的勞工而言,更應注意把每日出勤紀錄、打卡資料與實際發生事故的時段對照齊全,否則容易因時段模糊而喪失保障。2所提到的回家所需時間,也是常見爭議點之一。

 

其二,在認定是否屬於合理的通勤途中,會依照一般合理通勤所需時間來判斷,多數情況以15分鐘為一個基準區隔,若勞工下班後長時間未返家卻聲稱途中發生事故,就會懷疑是否脫離合理通勤路徑。例如某勞工五點下班,卻在晚上八點才被發現身亡,審查時會以八點作為事故發生時間,認為與下班後的合理返家時段落差過大而拒絕給付。除非申請人能夠提出監視器畫面、行車記錄器或手機定位紀錄證明實際事故發生的時點,否則難以突破這種推定。因此,善用Google Map等工具試算通勤距離與時間,並在申請文件中明確記載,是避免爭議的重要方法。

 

其三,所述發生意外的時間,是整個案件審查的核心事實,因為它與上下班時間、合理通勤時間及必經路徑的判斷密切相關。實務上若有警方筆錄,通常會以上頭的事故時間作為主要依據;若無警方記錄,則申請人提供的醫院急診紀錄、手機事故現場照片或其他具有時間戳記的證據,皆能作為重要佐證。許多勞工忽略在事故發生當下拍照或存證,導致後續難以釐清時間,影響理賠判斷,因此強烈建議事故發生後立即蒐證,保存現場照片並留意手機自動顯示的時間,必要時附上警局出具的筆錄,讓能更精確掌握事故時間。

 

其四,關於是否日常上、下班或公出應經途中發生事故,則屬於認定通勤災害最嚴格的要件。對於是否必經路徑的判斷極為嚴謹,因為這是防止詐領保險金的第一道防線。若事故發生地點不在每日的固定路徑上,或顯然屬於繞道辦私事的地點,就可能被駁回理賠。因此必須明確標明事故地點與日常通勤路徑之間的關係,必要時繪製路線圖佐證。這部分並非單純文字敘述即可,因為需要直觀判斷,路線圖可清楚顯示住家、公司與事故地點三者的相對位置及行車路線,讓審查者理解事故的合理性,否則常因說明不清或繞路太遠而遭拒。

 

其五,則涉及是否因處理私事中斷或脫離應經路徑。實務上依循「例行性」與「必要性」兩大原則,來判斷繞路是否仍在保障範圍。若是每天固定要做的事,例如載小孩上學或買早餐,就屬於例行性,即便非直線往返,仍可納入理賠範圍。若是臨時必須辦理的事項,例如加油、提款,則屬必要性,通常也會被認可。

 

但若是單純為逛街、購物或探友,則會被視為脫離應經途徑,導致保險給付被拒。因此申請人若確有繞路,必須在文件上完整敘明理由,並提出合理的解釋,甚至附上收據、監視器畫面或其他證明,才能提高過關的可能性。

 

其六,所提的路線簡圖,更是申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文件之一。路線圖至少要清楚標示住家、公司與事故地點三個核心位置,並以合理的路徑連結,證明事故確實發生於必經途中。若圖面草率潦草,線條扭曲或比例不清,很容易讓無法判斷甚至心生不滿,進而影響審查結果。

 

最好的方式是利用Google Map或其他地圖工具,將地址輸入後生成最合理的通勤路線,再標記事故地點,這樣不僅清楚精確,也能避免被質疑路徑不合理。實務上許多理賠失敗案例,往往就是因為無法提出完整的路線圖或事故點明顯偏離正常通勤路徑,因此勞工應謹慎處理此一細節。

-勞資-職業災害-職災認定-通勤災害

(相關法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27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3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4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9條=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職業傷病審查準則第10條)

瀏覽次數: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