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致死、致重傷,法院一般判多久?

13 Jan, 2025

問題摘要:

車禍造成人死傷的法律處罰。過失犯罪通常刑度較輕,並非所有刑法犯罪都處罰過失。如果車禍導致死亡,涉及刑法第276條第2項的過失致死罪;若是受傷,則是刑法第284條的傷害罪。大多數輕微傷害案件判拘役,被關機率低。對於過失致死和重傷案件,判刑通常在六個月至一年內。和解是影響刑度的關鍵,如果達成和解,即使無法緩刑,有機會被判六個月以下,可易科罰金,避免入獄。

 

律師回答:

在車禍案件中,導致他人死亡或重傷的情況,法院的判決通常根據案件的具體情節和相關法律規定來決定刑期長短。這類案件涉及的主要罪名包括刑法第276條的過失致死罪和刑法第284條的過失傷害罪(或業務過失致重傷罪),具體刑期的裁定則需綜合多項因素。

 

車禍事故致人死傷為過失事件,而並不是所有刑法的犯罪類型都處罰過失(是少數),且過失犯罪的刑度都比故意犯低,如果因為自己的過失而發生車禍,不幸有人死亡,是刑法第276條第2項過失致死罪。

 

若不幸有人受傷,則是刑法第284條的傷害罪,而輕傷的案件,法院判決多為拘役(60天內,可易科罰金),被關機率極低,而民眾關心的多半是過失致死、過失致重傷通常判多久?會不會被關?

 

對於導致他人死亡的車禍案件,法院在量刑時會考慮駕駛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過失的要件,如是否違反道路交通規則(例如超速、闖紅燈、未依規定禮讓行人等),是否有過度疲勞駕駛或其他疏忽行為,是否有飲酒、吸毒或使用手機等行為導致分心。若行為人違反相關規定且明顯未盡合理注意義務,法院通常會作出較重的判決。反之,若行為人無違規行為,事故是因受害人自身過失或突發狀況(例如行人突然闖入車道)引起,則法院可能從輕判刑,甚至判決無罪。

 

刑法第276條:

因過失致人於死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十萬元以下罰金;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6條

汽車駕駛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因而致人受傷或死亡,依法應負刑事責任者,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一、未領有駕駛執照駕車。

二、駕駛執照經吊銷、註銷或吊扣期間駕車。

三、酒醉駕車。

四、吸食毒品、迷幻藥、麻醉藥品或其相類似之管制藥品駕車。

五、行駛人行道、行近行人穿越道或其他依法可供行人穿越之交岔路口不依規定讓行人優先通行。

六、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四十公里以上。

七、任意以迫近、驟然變換車道或其他不當方式,迫使他車讓道。

八、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任意驟然減速、煞車或於車道中暫停。

九、二輛以上之汽車在道路上競駛、競技。

十、連續闖紅燈併有超速行為。

汽車駕駛人,在快車道依規定駕車

 

對於導致他人死亡的車禍案件,法院在量刑時會考慮駕駛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過失的要件,例如是否違反道路交通規則(例如超速、闖紅燈、未依規定禮讓行人等),是否有過度疲勞駕駛或其他疏忽行為,是否有飲酒、吸毒或使用手機等行為導致分心。若行為人違反相關規定且明顯未盡合理注意義務,法院通常會作出較重的判決。反之,若行為人無違規行為,事故是因受害人自身過失或突發狀況(例如行人突然闖入車道)引起,則法院可能從輕判刑,甚至判決無罪。導致重傷的車禍案件,法院在量刑時則會考量傷者的傷勢程度是否構成刑法第10條規定的重傷範疇,例如喪失視覺、聽覺,肢體機能永久性受損,或其他對健康有重大、難以恢復的傷害。法院也會考量行為人是否迅速採取適當措施減輕損害,例如在事故後立即報警、提供協助,是否具有悔過表現,這些情節對刑期的裁定也有重要影響。

 

導致重傷的車禍案件,法院在量刑時則會考量傷者的傷勢程度是否構成刑法第10條規定的重傷範疇,例如喪失視覺、聽覺,肢體機能永久性受損,或其他對健康有重大、難以恢復的傷害。法院也會考量行為人是否迅速採取適當措施減輕損害,例如在事故後立即報警、提供協助,是否具有悔過表現,這些情節對刑期的裁定也有重要影響。

 

在實務判決中,若行為人導致他人死亡,但情節較輕,例如非故意違規且事發後立即報警、配合調查,法院可能判處6個月至2年的有期徒刑,並可能給予緩刑,以便行為人能繼續工作,賠償受害人家屬。若行為人有嚴重違規行為或過失,例如酒駕撞死人,法院通常會判處較重的刑期,一般為3年至5年不等,情節特別惡劣的案件可能會判更高刑期。

 

過失致死的判決刑度分布

依司法院刑度檢索系統的資料,過失致死罪(不計業務過失致死),判決有期徒刑6個月以下者占59.2%,判決7至9月者占19.4%,判決10至12月者占13.9%,可知大多數案件判決刑度都在1年以內。

 

在實務判決中,若行為人導致他人死亡,但情節較輕,例如非故意違規且事發後立即報警、配合調查,法院可能判處6個月至2年的有期徒刑,並可能給予緩刑,以便行為人能繼續工作,賠償受害人家屬。若行為人有嚴重違規行為或過失,例如酒駕撞死人,法院通常會判處較重的刑期,一般為3年至5年不等,情節特別惡劣的案件可能會判更高刑期。依司法院刑度檢索系統的資料,過失致死罪(不計業務過失致死),判決有期徒刑6個月以下者占59.2%,判決7至9月者占19.4%,判決10至12月者占13.9%,可知大多數案件判決刑度都在1年以內。而是否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是過失致死罪判決刑度的最大關鍵。如果能達成和解,縱使不能緩刑,亦有極大機率獲判6月以下而得以易科罰金,不用被關,這也是最多民眾所關心的。所謂重傷係指難治或不治之傷害,例如殘廢、植物人、一部身體功能喪失等情形。依司法院刑度檢索系統的資料,過失致重傷罪,判決有期徒刑6個月以下者占57.8%,判決7月至9月者占38.8%,而6個月的門檻就是能否易科罰金的關鍵,若判決6個月以上就無法易科罰金。所以過失致重傷罪,仍有入監服刑的風險,而此類案件,若能達成和解,因為屬於告訴乃論犯罪,就不會列入判決刑度的統計,所以以上的比例,是未能和解的情形下,法院的判決情形。法院在量刑時,還會考量被害人的損失程度與行為人的賠償態度。若行為人能夠積極賠償,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法院通常會將此作為減輕刑責的考量因素。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判決,和解通常能有效減輕行為人的刑責,但不能完全免除刑責。在臺灣,車禍致死或致重傷的案件,判決刑期因具體案件的情節而異,但整體上符合上述法律規範的框架。實務中,法院在量刑時通常會根據過失程度、受害人損害情況、行為人賠償和悔過態度進行綜合考量,力求平衡法律責任與社會公平的需要。

 

而是否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是過失致死罪判決刑度的最大關鍵,如果能達成和解,縱使不能緩刑,亦有極大機率獲判6月以下而得以易科罰金,不用被關,這也是最多民眾所關心的。

 

所謂重傷係指難治或不治之傷害,例如殘廢、植物人、一部身體功能喪失等情形。依司法院刑度檢索系統的資料,過失致重傷罪,判決有期徒刑6個月以下者占57.8%,判決7月至9月者占38.8%,而6個月的門檻就是能否易科罰金的關鍵,若判決6個月以上就無法易科罰金。

 

所以過失致重傷罪,仍有入監服刑的風險,而此類案件,若能達成和解,因為屬於告訴乃論犯罪,就不會列入判決刑度的統計,所以以上的比例,是未能和解得情形下,法院的判決情形。雖然裡面也有非車禍的案件,但仍可作為參考。

 

法院在量刑時,還會考量被害人的損失程度與行為人的賠償態度。若行為人能夠積極賠償,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法院通常會將此作為減輕刑責的考量因素。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判決,和解通常能有效減輕行為人的刑責,但不能完全免除刑責。

 

在臺灣,車禍致死或致重傷的案件,判決刑期因具體案件的情節而異,但整體上符合上述法律規範的框架。實務中,法院在量刑時通常會根據過失程度、受害人損害情況、行為人賠償和悔過態度進行綜合考量,力求平衡法律責任與社會公平的需要。總之,車禍致死或致重傷案件的判決,既是法律適用的結果,也反映司法機關對維護公共安全和公平正義的努力。

 

-事故-車禍-刑事處理-

 

(相關法條=刑法第276條=刑法第284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86條)
 

瀏覽次數:12


 Top